搜尋課程
課程搜尋
適合對象
學群
營隊價格
活動分類
活動地點
開始/結束日期
其他條件
關閉進階篩選
導覽選單
(Image)
2023-09-21
學習趨勢

【國際教育快訊】ISTELive23計畫:教育科技最熱門主題

回顧過去數年,疫情的爆發改變了大家的生活型態,而對學生們影響最大的就是上課模式,從實體轉換到線上,學生們開心,但是家長和老師們大為頭痛,除了被迫增進資訊能力外,隔著電腦螢幕對於教學有利亦有弊,不同於在教室中,大家距離老師和黑板都不同,而在線上課程中,同學都能看到最清楚的畫面,然後因為隔著螢幕,與老師和其他同學們的情感交流似乎並沒有隨著知識一同傳遞,現在回歸實體教學後,同學們似乎也將「螢幕」帶回了校園,人際關係議題也逐漸成為教育重視的議題之一。

而在2023國際教育技術協會的會議中,就提到以下八大重點

 

(圖)
1.實擬實境、虛擬實境和混合實境
Meta/Facebook執行長馬克祖克柏宣布了虛擬實境世界願景後,教育工作者們開始熱烈討論關於實擬實境(augmented reality)和虛擬實境(virtual reality)在教育上的潛力和應用,儘管元宇宙(metaverse)的構想尚未能實現,但透過AR和VR已在各領域扎根,當然包含教育領域,為其創造許多的教育資源,讓學生能身歷其境學習,也讓特殊學生能更好的學習,在心理學上,台灣亦有大學嘗試將其運用在處理心理狀況上。
此外在STEM學科和職業技術教育的潛在應用也非常廣泛,例如接受護理師訓練的學生可以透過這些科技練習,不必對真人進行操作(但最後練習仍須要有對真人運用的經驗),可以減輕練習所需的成本。在其他科系的實驗室亦是如此,虛擬實驗室能讓學校的實體實驗室降低負擔,同時學生也能有更多練習機會。

(圖)

2.人工智慧
近年來人工智慧明震天下,OpenAI推出後,ChatGPT強大的功能應世,再度激起大眾對於人工智能將會如何影響人類生活,教育、課程和未來學習在人工智慧的驅使下,又會迸出如何的火花?深深勾住專家們的眼光和興趣。
另外還有近期引起爭議的AI繪圖,想必知名作家將電腦繪圖和AI繪圖混為一談的風波大家應該略有耳聞,還有各式各樣的AI聊天機器人加入,也讓人們開始議論人工智慧在教學和學習輔助的角色及其潛在應用,在作業和評量學生上要如何調整,該讓學生用AI考試或寫作業嗎?限制學生運用這些未來趨勢的工具合適嗎?雖然在ISTE會議較少對AI的提案,但不管何領域議題都能看見人工智慧,所以仍是未來學習趨勢的重點之一。
(圖)
3.教育科技的技術培訓X專業學習
一直以來,大家對於技術培訓感到陌生,他們是在做什麼的?是像以前時代師徒制一樣嗎?如何融入當今教育呢?怎樣做才最為適當呢?當疫情浪潮撲面而來時,許多不願意碰觸電腦、網路的老師們被迫使用這些科技產物,學校不論老師還是技術人員(通常是電腦老師)都在焦頭爛額的忙著將課程轉移至線上,在過程中我們能發現一件事情──「教育科技培訓」在實體課程轉為線上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。在線上課程中,我們會常看見老師不知道如何處理網路問題,反而學生更懂這些資訊網路的操作,出現了老師與學生身分對調,變成老師傳遞知識給學生,學生教會老師資訊技術,由此可見專業技術整合的重要,不再像以前國文老師只要會教國文,數學老師只會教數學。
雖然現在教育科技培訓的準則暫無定論,但是職位角色的多功能化也代表大家在專業學習上已不同以往,結合多元模式還創造支持性的專業學習,而非如大學選課一樣,大家都坐在教室學習單一種專業。而教育科技培訓並非單一一位老師教授,而是以團隊方式支援各個有需求的老師或學生,並以個別化的學習模式及策略來增加科技技術的學習。
(圖)
4.創造力思維X創新學習
創新學習是ISTE一大主題之一,雖然創造力包含廣泛,也較其他概念抽象,但是在當今科技快速進步的社會當中,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,在許多影片或廣告中可以發現,沒有創意在社會好像就無法生存下去(當然有過度誇飾),可見其重要性。
在過去「創造力」這個概念多運用在特殊教育中的資優教育,論其源頭甚至可追溯至中古世紀的神祕學(包括煉金術等),其本質是略有反科學性質,不同於科學需要一步步論證,創意更是天馬行空,更像憑空生出一個點子來。
雖然感覺神乎奇神,但要訓練創造力依然有跡可循,尤其在小組合作要發想出一個專題時,更能激發人的創造力潛力,可以透過參加營隊課程,藉由分組共同完成一份專題,除了能激發創意之外,也能觀察他人的思維是如何運作產生創造力的,以此來讓自己的創意樹苗萌芽茁壯。
(圖)
5.計算思維X計算機科學
教育科技的愛好者長期以來不斷推廣電腦科學的重要性,學校也開始越來越多的電腦和資訊教育,此議題已經環繞全球數圈了,雖然已過去了不少時間,但此議題一直是長期熱門的話題。隨著科技發展,資訊技術融入教育和各式各樣的課程領域中,漸漸我們發現,這不僅僅只是要教學生寫程式,為未來謀求的諸如工程師等好工作而已,而是訓練學生的「解決問題」能力。
ISTE的高級總監說:「我們希望學生不僅能成為工具的使用者,還要能成為工具的創造者,這些技能對於他們未來的生活也十分有助益!」未來科技世界瞬息萬變,以不變應萬變的古板思維,單靠記憶背誦或以相同方式應對問題的時代已經過去,我們更該訓練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,以因應未來更捉摸不測的種種狀況。
(圖)
6.專題學習(專案學習)
過去許多老師透過將科技加入課程中,希望能讓傳統的課程有所增強,然而要發揮科技在教育上的潛能,採取新興的教育模式是勢在必行的。
專題學習現行學校各階段常用的新興教育模式,旨在讓科技工具使學生具有創造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人,協助他們解決現實生活中一件件專題,除了增進能力外,更能認識自己,了解自己所熱愛的是何物,學生也更願意深入了解一件議題,在跨過一個又一個不同的領域後,整合起來發現議題更引人入勝的真相,是專題學習的終極目標。
有些營隊課程亦常用專案作為最後的成果,讓學生發揮創造力,利用科技深挖個別議題,最後找到真相,並提出解決方案或設計,讓學生能真正「學」到重要的知識技術。
(圖)
7.寓教於樂(遊戲學習法)
在越來越多老師接受透過遊戲教學之後,慢慢地大家發現遊戲推動學習的力量似乎無可限量,在台灣這樣的教學也成為大家熱議的話題,當然在台灣可能多數都是在說,「老師都沒在上課,學生在學校都在玩」的迷思概念。
在國外,基於遊戲的學習其實沒有在上學和遊樂之間畫出明確的界線,以此方式讓學生自願參與課堂活動,激勵並促進學生學習動機,如果故意調皮搗蛋其實可以讓他離開教室這個歡樂的地方,也會有警示效果,讓學生覺得學習是快樂的,慢慢的學生就會養成自願自主學習(前提是課堂在遊戲與學習有做好平衡)。
在台灣難以如國外這般實行遊戲教育,而且要在學習和遊戲間做好平衡本就有難度,加上課程進度吃緊,填鴨式教育在台灣更加盛行,讓不少學生對學習感到痛苦和應付的態度,當這些學生不再有老師督促時,容易瞬間無所依憑。您覺得怎樣的教育方式是適合台灣的呢?是有趣但進度緩慢的遊戲教育,還是無趣但進度快速的傳統教育呢?
(圖)
(圖)
8.平等與包容
肆虐的疫情揭露了教育上仍舊存在的不平等現象,更創造了多的不平等現象,例如偏遠地區的學生要線上學習比在都市地區的學生更加困難,不論是設備上還是網路上,都相較劣勢許多。
但這不代表教育單位沒有想出新辦法來解決,但仍可見疫情造成的線上學習,猝然的轉變使得人們對於公平和包容的意識更加強烈,這也是ISTE將其列為重要主題的原因,我們也要感謝許許多多有教育熱忱的教育工作者和先驅們,站在偏遠地區的第一線,為學生謀求受教育的權利。

參考原文網址:https://www.iste.org/explore/professional-development/edtechs-hottest-topics-2023

網頁文章內容歡迎各位轉發分享!

有興趣的各位可以點進原文網址觀看!

以上文字皆為小編看過國外文章之後親自重新撰寫,請問私自挪為己用,謝謝。